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心理科普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心理科普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更新时间:2020-12-31
归属栏目:心理科普
浏览次数:7040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话题。


而在如今的各种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到,人类恶的一面。不管是轰动一时的韩国N号门事件,胁迫多名成年及未成年女性进行性行为并将其录制谋利,还是清华学姐诬陷学弟性骚扰并扬言要让其社会性死亡,似乎通过这些,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一个残酷、凶险的地方。

 

但是,我们又好像不难在生活中,感受到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说一些我自己的经历,在我来到香港短短的两个月间,见到了扶起摔倒老人的热心人,见到了为单独带娃的母亲伸出援手的学生,也见过为大陆学生乘车不方便而热心提供车费的本地人。如果你曾去异国他乡旅行过,那么你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悟,善良,是世界各地通用的货币。

 

在动物的世界里,人类的共情能力超过了其他任何的物种。看到别人遭遇困境我们会为其难过,看到猫猫狗狗痛苦不已,我们会为其感到悲伤。事实上,我们能共情到他人的感受,也能共情到其他物种的感受,甚至有时候我们还能共情到非物种的感受,看到璀璨的烟火,我们会感慨它生命的短暂,飞上天空的短短一刻即是其生命的全部。

 

一般情况下,人类是非常乐于助人的。这种助人的倾向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出现了1418个月大的婴儿会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帮大人拿够不到的东西,或者帮他们打开柜子。婴儿们这样做很可能没有受到成年人的任何奖励,也很可能根本不在乎回报和名誉。

 

所以说,我们似乎天生就倾向善良,人之初似乎是性本善的。然而,随着一点点长大,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接触的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善良、我们的行为等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制约。长大后的我们在判断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时,开始考虑他人的回报和意图。研究发现,当人们能够排除考虑这些动机时,可能会更愿意回报他人的善意。

 

善良是社会普遍重视的美德。当父母被问及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时,善良一直是名列前茅的答案。善良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我们的择偶标准中,我们通常都会希望自己的伴侣具备善良的品质。在过去的5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善良能够为各个方面的健康带来无数的好处。

 

无论善良的目的是什么,它似乎都能促进情绪和幸福感的积极变化;它有助于减少焦虑,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保持健康。仅仅回忆或目睹善良的行为也能增加幸福感。各种各样善良干预的方法也已被实验证明在改善情绪和健康方面是有效的。

 

那是什么激发了我们善良的行为?早期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认为,善良事实上是一种利己的行为,即我们帮助他人是因为它提高了我们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机率。但是,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物种,都存在着许许多多违反这种理论的例子。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安定付出了生命;蚂蚁遭遇大火时,会聚拢成球状,外层的蚂蚁牺牲自己为家族开拓求生之路。而这些自我牺牲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反驳了进化论:自我牺牲又如何促进所谓的自我生存呢?

 

而现代遗传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很多父母的自我牺牲行为如何有助于自己的孩子。互惠利他主义的理论解释了陌生人相互间的善意,帮助他人会提高他人帮助我们的机率。善良的行为可以提高我们在同龄人眼中的威望帮助我们避免社会排斥,帮助他人也可能吸引潜在的伴侣。当他人遭遇某些不幸的事情时,做一些善意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的同理心免受自责,减轻我们的内心紧张感

 

然而,近年来的一种观点认为,善良是由帮助他人的社会冲动所驱动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项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如果做一些善良的事情仅仅是为了减少我们不作为所造成的紧张感,那么人们可能会选择最简单的缓解紧张感的方法。然而,在实验中,即使参与者在不面临舆论压力,不提供帮助也不会被他人知道的情况下,他们仍然选择伸出援手。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善良的动机是帮助他人,而不是减轻自己不作为所面临的痛苦。

 

总而言之,善良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个人品质或核心人格特征,但它只有在相关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善良既不是仅仅为自己服务,也不是仅仅为他人服务。事实上,善良主要服务于一个人类生存和繁荣的基本功能,即社会关系。因此,人们互相之间的善良构成了一个积极的人际互动关系,因为合作、同情的关系环境往往有助于每个人更好的生活。

 

著名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认为,每个人的善良倾向是脆弱的,必须积极培养和保护,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文化的力量可能会压倒个人的倾向。就像我们天生喜欢运动,但现代文化条件却让我们坐在屏幕前办公生活。同样,残酷的、自私的文化规范会掩盖人们的善良。

 

我们可能愿意对身边的人施以援手,但却不愿意捐款给慈善机构。这是因为我们在表达善良的时候,会希望能自由选择帮助的方式,也希望能够和受助的人有真是的联系,更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帮助是如何起作用的。当这些都能够实现时,我们将更容易地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和改写。)

作者:Noam Shpancer Ph.D.

翻译并改写:脑斧

编辑: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Designed to Be Kind: Why We Are More Social Than Selfish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