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家庭亲子关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家庭亲子关系 > 那些虐猫、虐狗的人是怎么想的?

那些虐猫、虐狗的人是怎么想的?

更新时间:2023-12-28
归属栏目:家庭亲子关系
浏览次数:8406

今年夏天,我接受了爱尔兰《日报》的采访,讲述了有人将三根带有老鼠药的香肠扔进琳达·奥拜恩的花园,蓄意毒杀他的狗的事件。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做出这种折磨和虐待动物的行为(IATC)呢?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行凶者可能是为了报复,也可能是为了让奥拜恩感到震惊,以取悦他自己。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许多类型的虐待动物的行为,包括作为宗教仪式祭祀,作为“艺术”祭祀,或者因为施虐者有心理障碍(如反社会/精神病态人格障碍等),也有可能是性障碍(例如为了性快感而压碎小动物的恋物癖)等。


有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虐待动物的行为有时被用来胁迫、控制和恐吓妇女或儿童,警示他们对家庭中的虐待保持沉默。尽管无论是哪一种动物酷刑都令人震惊,但最令人不安的虐待动物行为的类型是发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中。


20 世纪 70 年代,行为特征分析科学开始兴起,联邦调查局特征分析部门报告的最一致的发现之一就是,童年时期虐待动物的行为似乎是连环杀人犯和强奸犯的常见行为。许多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如杰弗里·达默,都是从童年时期折磨和杀害动物开始的;达默还收集路边的动物尸体,解剖残骸,并对着被他分尸的动物手淫。其他已知在童年时期参有过虐待动物的杀手还包括儿童杀人犯玛丽·贝尔(曾扼杀鸽子)、杰米·布尔格的凶手罗伯特·汤普森(曾虐待家中宠物),以及摩尔人杀人犯伊恩·布雷迪(虐待动物)。


虐待动物的行为,通常被称为 "杀人三要素 "的三种青少年行为之一(另外两种是持续尿床和强迫性放火)。一些犯罪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三种行为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结合在一起,会增加成年后发生杀人行为的风险。不过,这方面的科学证据并不完善。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儿童参与虐待动物案件的一些诱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杀人三要素"(包括虐待动物的行为)中的行为通常与父母虐待、父母暴行,以及目睹家庭暴力或被父母忽视有关。


一些犯罪学研究表明,在所有性杀人犯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虐待过动物(不过我得补充一点,在这些已发表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都相对较小)。不过,大多数研究报告都指出,最重要的 "警示信号 "和风险因素之一就是虐待动物,特别是与性犯罪倾向有关的因素。其他研究人员推测,男性青少年的虐待动物行为可能与青春期问题和证明自己的阳刚之气有关。


另一个与虐待动物有关的心理因素,是"暗黑三联征",三种特定的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心理变态(即所谓的 "暗黑三联征")。菲利普·卡瓦纳博士(Dr. Phillip Kavanagh)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这三种 "暗黑三联征 "人格特质与虐待动物的态度和自我报告的虐待动物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心理变态特质与故意伤害或折磨动物有关,而三种 "暗黑三联征 "特质的综合测量结果也是如此。



在德国,发生过多起针对马匹的暴力犯罪。这种 "撕马 "犯罪(即暴力切割、砍伤或刺伤马匹)引发了相关研究。撕马被定义为一种破坏性行为,"目的是伤害马匹或接受马匹可能受到的伤害,尤其是虐杀、虐待、肢解和性虐待"。2002 年,德国研究人员克劳斯·巴特曼(Claus Bartmann)博士和彼得·沃尔辛(Peter Wohlsein)博士报告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四年内调查了 193 起马匹外伤事件。他们报告说,其中至少有 10 起伤害(包括刀伤、矛伤和枪伤)属于动物虐待行为。


儿童虐待动物的行为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鉴于大多数儿童都是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反社会行为的,因此防止这种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言传身教。在这方面,父母是关键,父母和其他榜样对动物的亲社会行为(如在浴缸里救蜘蛛、喂鸟、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有可能给儿童留下持久的积极印象。



作者:Mark D. Griffiths
翻译:乔 
编辑:乔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The Psychology of Animal Torture》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