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暑假伊始,妈妈满怀期待地与孩子共同制定了周密的暑期计划和规则。然而,爸爸扫了一眼,便不以为然地说:“计划得再好有什么用?做不到都是白搭笑话。”妈妈瞬间感到一阵无力。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这种“拆台式”的教育非常常见。
场景一:孩子作业未完成却想睡觉。一方坚持原则:“做完再睡!”另一方却心疼解围:“算了,明天做也一样,早点休息吧。”
场景二:孩子咳嗽,妈妈严令禁止甜食。祖辈却悄悄塞过糖果:“少吃点没关系,别让妈妈知道就好。”
这些看似充满“温情”的“疼爱”,只会让孩子陷入困惑与混乱,无所适从,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
这种“拆台”,表面上是心疼孩子,实际上是不想成为管束孩子的那个“坏人”。
更深层的本质是父母关于教育权的隐形争夺战
妈妈制定计划→宣示教育主导权;
爸爸否定计划→挑战权威,争夺话语权;
奶奶/爷爷偷偷纵容→以“隔代亲”建立特殊影响力,争夺情感控制权。
孩子,无形中成了这场权力博弈中被拉扯的“筹码”。两代人的不同做法,更是代际价值观无声的碰撞与对抗。
这场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战争”,其负面影响深远而隐蔽:
多种不同的标准让孩子无所适从
“我到底该听谁的?”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困惑。
最终可能演变为:察言观色、投机取巧——在谁面前,就按谁的规矩来。教育成了“破洞的渔网”,漏掉了所有本该守护的原则和价值观。
瓦解孩子对父母的权威和信任
当爸爸一句“计划白搭”轻易否定妈妈的用心,当奶奶偷偷递糖瓦解妈妈的禁令...孩子看到的不仅是规则失效,更是成人世界共识的崩塌和相互轻视。
教育的权威性被一次次消解,孩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也随之淡化。
安全感的流失,自责与不安
目睹父母因自己而争执,孩子极易产生“都是因为我,爸妈才吵架”的自责感。
家庭这个本应最安全的港湾,变得不再稳定可靠,深层次的安全感被严重动摇。
父母最该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
任何分歧,关起门来沟通解决。在孩子面前,请保持互相尊重。即使暂时无法达成共识,可以说:“这个问题,我和爸爸/妈妈需要再商量一下。”这句话本身就在示范如何理性处理分歧。
制定规则时,邀请孩子参与讨论:“你觉得这个安排合理吗?哪些地方你觉得难做到?有什么建议?”参与感能极大提升孩子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当孩子遵守规则、完成计划时,父母一起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强化正向行为,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定期进行“父母会议”,坦诚交流教育理念和近期观察,聚焦于“怎样对孩子最好”,而非“谁对谁错”。或者分工合作,如妈妈管学习计划,爸爸带运动放松.
孩子终将忘记父母制定的无数具体规则,却永远记得,当父母并肩站在一起时,那份足以抵御世间风雨的、深沉而稳固的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将是他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END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阿may
编辑:芋头
审核:唐诗
收费标准:1800/60分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收费标准:800元/50分钟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2025-07-29
2025-07-27
2025-07-16
2025-07-14
2025-07-12
2025-07-08
2025-07-05
2025-07-05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