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知名童星郝邵文妻子林宁瑞日前发文称,孩子在学校被霸凌(Bullying),常做噩梦哭醒。林宁瑞曾多次与学校沟通,希望校方能够采取措施,然而校方却告知孩子“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游戏”。郝邵文就此事件予以回应,称“世界自有公理在”。
这起事件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对于校园霸凌,社会并不缺少关注,相关治理也一直在进行,但这样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反而有上升趋势。多少孩子都是因为在学校的种种事件,才被伤害,而校方甚至家长的不作为或者不恰当的作为,则是对孩子们的第二次伤害。对于儿童的霸凌,有的是身体上的,有的来自于精神上的。霸凌不分年龄,霸凌者一句云淡风轻,受害者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作家丽贝卡-戈尔登(Rebecca Golden)的经历引起了注意:她为一项活动回忆了自己作为一个超重儿童所遭受的无休止的霸凌。在她的经历中,霸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被班上的男生嘲笑,一直持续到高中。在她生活的某些时期,甚至连老师也加入了霸凌行列。
令人痛心的事实是,自从有学校以来,被其他孩子折磨、戏弄甚至人身攻击一直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根据美国一个霸凌统计网站(bullyingstatistics.org)的数据,77% 的学生都遭受过某种形式的霸凌:精神上的、言语上的或身体上的。每七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受到霸凌。
儿童霸凌与其他类型的创伤经历不同之处在于,施暴者往往也是儿童。儿童霸凌其他儿童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原因更为明显。
受到忽视或身体虐待的家庭环境
学校或机构缺乏人际交往标准
"出格行为 "得到的正强化,即更多的关注
文化中崇尚胜利、权力和暴力
施暴者本人曾有过被拒绝、失败或被霸凌的经历
通常情况下,霸凌行为的产生是上述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在临床上,要正式被视为 "霸凌",这种行为需要反复发生。在传统意义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被认为是一种由单一创伤事件引起的疾病。然而近年来,专家们也将那些经历重复创伤事件的受害者定义为PTSD患者。校园霸凌制造了这类患者。
Bullyonline.org 指出,最新版的 DSM(《诊断与统计手册》,所有医生都用它来诊断精神疾病)最近更新了PTSD的定义,指出尽管传统上被认为是由单一的、威胁生命的事件(或至少是似乎威胁生命的事件)引起的,但在霸凌等创伤的情况下,PTSD也可以通过 "许多单独的、不威胁生命的小事件的累积 "的方式产生(这通常被称为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因此,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一个或一系列恐怖事件引起的,并导致延迟和长期的症状,如焦虑、抑郁、戒断、自杀行为、酗酒和吸毒以及情绪问题。
对儿童的身体暴力
言语戏弄
散布关于孩子的谣言
将孩子排除在群体之外
拉帮结派
网络霸凌--利用互联网、Facebook、Twitter、短信或其他技术贬低儿童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霸凌行为可能会导致年轻的受害者自杀,有时也被称为 "霸凌致死"。但是,尽管大多数儿童已经走出了霸凌和被霸凌的阶段,这种仇恨犯罪的受害者仍然有可能受到PTSD的长期影响。
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会被自己的处境所 "囚禁"。那些经常受到霸凌的儿童可能没有任何办法摆脱他们所认为的困境,向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报告事件可能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前景,因为这种 "通风报信 "的行为很可能会加剧霸凌程度,而不是阻止它。父母——尤其是传统上的父亲——可能会认为被同伴推来推去或殴打 "能让你变得坚强",只是 "童年的自然组成部分",这也会加剧儿童的霸凌模式。
为避免因校园霸凌而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最佳方法是及早预防或阻止问题的发生。这就需要家长,尤其是学校管理人员提高警惕,因为学校是孩子们最常遭受霸凌骚扰的地方。
孩子出现不常见的行为,如原本安静的性格突然变得暴躁
突然的身体不适,尤其是导致孩子无法上学或参加其他活动的不适
学习成绩下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
睡眠问题或噩梦
全身不适、退缩或抑郁
过度警惕、焦虑或脾气暴躁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对校园霸凌,使人们对此有了更广泛的认识,现在已有许多资源可供儿童、家长、同学和老师在知道或怀疑发生了校园霸凌时使用,这应该是好消息。
其实,在这个隐秘的血色角落,校园霸凌者与被霸凌者都需要被拯救,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如果您觉得您的孩子正在被霸凌,欢迎咨询伊理雅通专业心理咨询团队。
霸凌者的主要动机:
霸凌类型举例如下:
以下是孩子遭受反复霸凌的潜在迹象,家长可以以此做初步判定:
作者:Susanne Babbel MFT, PhD
翻译:悦
编辑:乔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Child Bullying's Consequence: Adult PTSD》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