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这事儿是和朋友去喝咖啡时遇到的。
当时咖啡馆只有两桌人喝咖啡:一桌是朋友与我,一桌是一位妈妈和她的儿子。小朋友看大约4-5岁,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圆头圆脑,相当讨人喜爱。小朋友对于咖啡馆展现出好奇,但一直围在妈妈身边,并未打扰到其他人。
妈妈点完咖啡,母子俩坐定不久,平静愉悦的氛围就被打破。是真的被“打”破,因为这位妈妈一巴掌重重地甩在了儿子脸上,手指印清楚留在孩子脸颊。情绪被熊孩子带跑的家长现在很常见,略感震惊后我与朋友未曾多想,加上这位妈妈随后又拥抱了孩子,小朋友当即便恢复如初。
可是,事情的发展慢慢走向离谱。
在大家正享受着咖啡时,“啪”地一声,如惊雷一般让整个咖啡馆瞬间安静。而在所有人气不敢喘、尚未回过神时,又是一记“啪”。小朋友哭了,但哭的声音不大.
类似场景在影视剧中看得不少,但真正亲身处于这种场域中时,惊讶之余,内心五味杂陈:
为什么是扇巴掌?打手心、打屁股也可以吧...
这是公众场合,但她还是决定采取“极端”教育行为
这样的反复(打完又抱住),在这对母子间是常见的吗?
……
内心OS不断,当即判定:这里面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哪儿?说不清楚。
那三声巴掌在脑海持续了数日,魔力般地吸引我去回想。说不清是可怜小孩子的境遇,还是气愤大人的行为,亦或是感觉当时的场景充满矛盾感,因此困惑,找到咨询室老师聊了一下。
老师听过叙述后,表示确实有很多值得关注和好奇的地方,这个妈妈的行为明显有矛盾和冲突,比如,节假日是没有家人能帮忙,只有她一人带孩子吗,这反映出家里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或者她就是要自己带孩子,怕别人带不放心,这又体现出她什么样的个性特点?那自己带孩子,怎么去咖啡馆这种不太适合小孩玩耍的场所,难道没有其他更适合亲子去的场所? 这位妈妈去咖啡馆有什么自己的需求,需要安静的场所谈事或是单纯需要一点自己的空间吗?
以上的角度是我初期没有想到的,也让我重新审视这位妈妈的行为。批判某事/人很容易,审视它们却需要更多角度和心理空间。原来心理咨询就是带着好奇,更多关注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多思考矛盾和困惑的地方,逐渐找到理解人的切入点。
咨询是走进真实的感受,是贴近人的部分——这就是三声巴掌“拍”给我的思考。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悦
编辑:乔
审核:耳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