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心理科普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心理科普 > 死亡是活着最好的老师

死亡是活着最好的老师

更新时间:2024-07-03
归属栏目:心理科普
浏览次数:7031

最近热播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有一个片段,玫瑰的女儿太初心爱的小兔子死了,年幼的太初不明白为什么小兔子还在却不能动了,傅家明(霍建华饰)直接告诉了太初小兔子死亡的事实,惹得太初伤心大哭。随后傅家明给太初买了蛋糕,又陪太初一起给小兔子写歌,一起为小兔子安葬,教会她跟生命道别。



(玫瑰的故事剧照)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看到朋友发的一段,关于TA小时候面对生命消逝的经历:

一只没有壳的蜗牛


小时候家里虽然一直没有养过猫猫狗狗,但是我好像并不缺“宠物”。菜叶上的蜗牛,撞在玻璃上晕倒的小鸟,飞进家里的蜻蜓,山边的鸟蛋,被遗弃的鸽子,被砍倒的树边掉落的鸟窝……


总有几只缘分浅薄的“宠物”带给我生命的深思,让年幼的我心怀内疚。


我有一只心爱的蜗牛,养在妈妈种的君子兰里,它有一个漂亮的壳,记忆里白白的还有些透明,像玉石一样漂亮,可是没有玉石那般坚硬。它太过可爱,让我总想近距离跟它玩耍,平常的一天,当我将它放回花盆里时,我的指尖传来酥酥脆脆的感觉,它的壳在我手中碎掉了。


我看到它,努力的回头看了一眼它的壳,然后爬开了。


那个时候我好像看到了它的绝望,它的难过。那一刻,内疚变得具象化了,我不知所措,想起了爸妈的告诫,想起了它白白的壳,慌乱、心碎、后悔,于事无补... ...后面我没再见过它。


动物世界里说,动物会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它扭头看的那一刻是不是很绝望,很无助,然后只能继续一步步爬向死神。我好像听见了它的哭声......那之后我再没有惊扰过其他的蜗牛。


一直很怕虫子,我和屋里的虫子的关系是,这一晚只有一方可以陷入沉眠,所以小小年纪就已经手握数条“命案”了。小时候很担心人类伤害了那么多生命,会不会有一天也有一只大手把我捏碎,或者干脆把我拍扁。


后来看过一个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民族,他们很“残忍”的捕杀那个环境里为数不多的食物,然后会在生命消逝时,献上一句话,“终有一天,宰割你的力量也会宰割我”。


那一刻释然很多......


我们上过生物课,科学课,可是好像没有上过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课程。我想还是有必要学一学,因为“终有一天,我会被宰割”。


学会与生命道别

(春色寄情人剧照)


死亡的禁忌


其实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初期,很少有机会去探讨死亡,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禁忌成为人们面对死亡的普遍模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禁止孩子说“死”字,却并不会解释原因。可是只是闭口不谈并不能解决问题,教育的缺失会停留在那里。


禁忌可以回避,生命却逃脱不了死亡。对死亡的模糊看似削弱了它的影响,但实际上反而会扩大对死亡的恐惧。让往后面对任何可能和死亡沾边的时刻,都被这种恐惧笼罩,因为这种恐惧还夹杂着未知。


(人生大事剧照)


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


父母忽略向孩子解释死亡,或许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该如何面对,或者认为孩子还小根据本就不会懂。但是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停止,感受到周边氛围的变化,只是他们没有办法将这个过程和感受去言语化,他们能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少。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向他详细的解释生命的来去、死亡的定义、灵魂的归宿,这种冷冰冰的概念,而重点在于感受。我们只需要静下来耐心的听听他们内心的感受,教会他们尊重生命,学会道别


比如西方对孩子死亡教育的宗旨是尽量诚实、坦率,即不会用“睡着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等词混淆事实。有人就使用“心脏坏了、停止工作了”,这种孩子既能理解又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既避免了在心中留下神秘而恐怖的印象,也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对死亡这件事本身就表现出了恐惧和焦虑,那么即便我们讲的一本正经,孩子也会被你的情绪感染到,要知道感受是不会骗人的。


死亡是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借着接受我们个体存在的有限性,我们才能获得力量与勇气,激发实现自我的一切潜能。

——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学会与生命道别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Alice.
编辑:乔、悦
审核: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 出租网 深圳婦科醫院
  •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