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孩子是一个谜。
就像成年人一样,他们拥有很多的感觉,可能会喜怒无常。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没办法告诉我们他们怎么了,他们只会让我们看到——他们调皮捣蛋、不守规矩,情绪不稳定,突然发怒或低落等。幸运的是,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和唐纳德·温尼科特,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
当孩子们玩耍时,有两件事正在发生:
1.他们在表达和实现愿望。
2.他们在试图掌握生活中的挑战。
有些人可能还会加上一件事:孩子玩游戏是为了回避责任。但我认为这也是表达愿望的一种方式——希望回避责任或困难的感觉。
让我们来看看小孩子的愿望。他们会希望把他们想要的愿望都在游戏中实现,比如,他们希望自己头脑灵活、勇敢和坚强,他们希望自己是被爱的、有趣的,有自己的主意、想法和兴趣等等。
下面有一些例子,可以让你看到不同的年龄层的孩子们是如何表达愿望的。
一个2岁的孩子——当他的母亲推着他的小推车沿小道走的时候,一个2岁的口齿伶俐的孩子可能会说,“我可以坐着不动——不用爬、不用走、不用移动,但还可以做这么多事,这感觉真好!”或者“即使我不能控制妈妈什么时候离开或者回来,但我可以通过推我的车让东西离开或者回来。”或者,“我可以把我的玩具车推到假想的冰淇淋店,吃到我所有想要吃的冰淇淋,而不像现实生活中,父母只是偶尔让我吃点美味的冰淇淋。”
一个4岁的孩子——他带着一个玩具娃娃,负责照顾它,给它喂食。娃娃哭了,需要换尿布,4岁的孩子很能干地给娃娃换尿布并给它食物。这好像在说,“我希望像我的父母一样”或“我希望有一个孩子,并照顾它。”另一个4岁的孩子,可能会每周7天24小时都要穿着超级英雄的服装,去拯救假想中的小猫,或者和“坏人”战斗。孩子这就好像在说,“现实中我很弱小,不像生活中的成年人那么有力量,但我希望自己高大、强壮,势不可挡。”
孩子的很多愿望都是积极的、感觉很好的。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们会通过游戏来实现愿望。或者,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愿望,但它转瞬即逝,就像生日聚会一样,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玩同样的主题来使这种感觉能持续更长时间。
但如果是那些孩子和大人都没办法接受的愿望呢?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她的哥哥消失,这样她就可以独占父母,那该怎么办?如果你的孩子仅因为喜欢就去破坏某样东西呢?如果你的孩子想更多地了解枪支,但父母认为枪支很危险,那该怎么办?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妈妈走开,这样他就可以独享爸爸了,那该怎么办?
还好,孩子们还有“游戏”,他们可以使用想象的游戏来表达这些愿望和欲望,因为,被禁止的愿望在游戏中表达,他们就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了。
许多家长担心,如果他们的孩子对暴力主题感兴趣,或者在游戏中表达了被禁止的愿望,他们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暴力或实现被禁止的愿望。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解释和理解孩子的游戏,况且在游戏中表达被禁止的愿望是健康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必“实时”去完成。
例如,一位家长看到他们的孩子用乐高玩射击和“杀坏人”的游戏。如果父母认为玩枪与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不一致,就会忍不住想阻止孩子玩枪或玩杀人游戏。
但是,家长为什么不和孩子去探讨一下这个游戏呢?为什么他们要用枪来抓坏人?也许孩子只是觉得枪很酷。家长也可以说:“我很惊讶你了解枪支的工作原理,但你是否也知道它们是危险的,会伤人呢?”
父母也可以问孩子:“这些坏人是谁?为什么一定要打败他们?”这些“坏人”真的都是坏人吗?有时候,孩子会觉得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设限是“不好的”,他们会通过游戏表达出这些难以描述的感觉。另一些时候,孩子们与“坏人”对抗,其实是他们在处理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对于我们不能接受的,比如嫉妒、嫉羡、贪婪或愤怒,如果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一部分“杀死”,这不是更容易吗?
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必须面对自己比他们更弱小的现实,他们还不够了解这个世界,他们不得不努力克服这个问题。他们还是孩子,需要依赖别人。
对于个体的某些体验,有时让人难以名状。而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很好的表达愿望,从而去理解并战胜这些困难。
作者:Stacie Degeneffe, LCSW
翻译:瓶子、唐诗
来源:Psych Central《Understanding Your Child by Observing Their Play, Part 1:Wishes and Desire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