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导读:是什么让告别变得如此困难,以及你能做些什么让告别变得更容易?你会在分离的时刻特别伤感,甚至焦虑不安吗?
我怕 我没有机会
跟你说 一声再见
因为也许 就再也 见不到你
明天我 就要离开
熟悉的地方 和你
要分离 我眼泪就掉下去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
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
这些日子在我心中
永远都不会抹去
——《再见》张震岳
一
○ 在女儿10个月大的时候,伊女士第一次把孩子留给她的爷爷奶奶,自己和丈夫过夜。她安慰自己说:“只是一个晚上。我女儿喜欢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很爱她。我知道她会得到很好的照顾,我知道我和我丈夫需要一些时间在一起。但是要离开她真的太难了!”
○ 卢先生和妻子一起送大儿子去上大学。他说:“他会在大学里过得很开心的。我妻子有些焦虑,但我一直在想这对儿子来说有多好……我只是担心小儿子会因为没有哥哥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我记得我姐姐上学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
○ 陈女士准备去外地度一个长假。她说:“我太兴奋了,但我也有点难过。要离开我的狗狗两个星期,我感到很难过。我知道邻居会照顾好我的狗狗;但我不知道狗狗会不会想念我。如果没有我,它会不会感到孤独。”
○ 艾美丽要搬进新家了。她说:“这将是美妙的。但是离开老房子让我感到难过。这是我的婚姻开始的地方,也是我的孩子们一直生活的地方。我想跟它说再见,让它知道新主人会好好照顾它的。但我担心他们可能不会。然后我觉得这有点疯狂:我知道老房子不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生物。”
○ 本杰明希望,癌症末期的父亲能在最后的日子里和他说一些深刻而有意义的话。但他们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只能坐在一起看电视。
二
无论要和孩子、宠物、房子、工作、婚姻说再见,还是要和即将去世的亲人告别,都是非常痛苦和困难的,所以你可能会采取种种形式来回避。有一个老笑话说:那些永远在说再见的人,其实从未离开过;而那些离开的人,从未说过再见。但是,在该说再见的时候,不管你是为了避免他们伤心哭泣而悄悄溜走,还是你花了40分钟来解释你会回来,你都可能错过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课程——学会告别。
心理学界多年以来的依恋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善于沟通。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孩子和父母对彼此的分离特别敏感是有道理的,因为孩子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照顾。所以孩子们会紧紧抓住他们的父母,而父母也会对这种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这让孩子们的安全能受到保护。
然而,在情感和心理上,孩子们也需要经历可控的分离体验(心理咨询师称之为“最佳”的分离体验),才能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创造了“分离-个体化”这个术语,来解释健康的分离是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向我们展示了身份认同的发展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多么重要。但在20世纪90年代,依恋理论学家卡拉•里昂-露丝(Karla Lyons-Ruth)改变了对个体化过程的看法,表明健康的身份认同源自健康的依恋。
然而,健康的依恋并非永远不说再见,而是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告别并非结束一段关系。
因此,要让孩子经历这样的体验:父母离开,然后又回来了。这样的体验对孩子很重要。当然,诀窍在于确保分离是“最佳的”,所以要记住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是当父母不在时,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爱;
第二是分离时间的长短要与孩子的年龄以及这个发展阶段的能力相适应。
这两个基本规则也适用于9月份即将开学的大学新生。有些18岁的孩子准备离开家;有些18岁的孩子还需要留在家里。或许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适合独立生活。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似乎“一刀切”的说法,例如,“每个青少年都应该离开家里去上大学”;或者“在孩子几岁之前,母亲不应该出去工作”……其实,要做出一个适合你的孩子和家人的决定,是困难的。但是学会说再见是人生的重要一课,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三
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告别。
1.记住,告别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2.并非所有的分离都是一样的。
有些分离是暂时的,有些分离是永久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你的反应可能是不一样的。
分离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关注当下的现实。
例如:
你是否把短期分离当作是永久性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试着提醒自己区分。
或者你正在体验的这个时刻,恍如你生命中的另一个时刻?就像上文提到的伊女士和卢先生,他们自己早年分离的感觉和记忆,正在影响他们看到孩子们感受的能力。
或许你也会这样:你会重温自己童年期的分离体验,也许那不是“最佳的”分离体验;你也会回溯自己的大学经历,无论它是好是坏。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请告诉自己:你孩子的生活可能与你的相似,但也会有所不同;试着对他/她的经历敞开心扉,而不是把自己的经历叠加在他/她身上。
当艰难的任务,痛苦的关系,或无法解决的疾病,终于到了尽头,你可能会觉得解脱了。这是一种正常的感觉,但通常并不是你唯一的感觉。
例如,上文提到的陈女士,她意识到自己离开狗狗之后感觉很糟糕的一个原因之是:原来她一直在期待着狗狗不要时时刻刻都跟着自己。“我爱它,”她说,“但是每天都要带它出去溜几次,很麻烦,而且我得给它很多关注。”她承认自己离开狗狗时觉得解脱了,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有内疚感。然后她认识到是内疚感导致了她的焦虑。“它会挺好”,陈女士告诉自己说,"我也一样会挺好的,分离将会让我在重逢的时候很高兴。”
有时,解脱的同时伴随着悲伤、内疚、甚至愤怒的感觉。但是,即便你只感受到悲伤、痛苦、受伤和渴望,你要努力安慰自己,同时也要允许不好的情绪在你身上流淌。
有些心理咨询师认为: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我们的感受:让它们可以来来去去,让它们知道它们不是永久居民。有些心理咨询师认为,可以把不愉快的感觉看作是一列正在行驶的火车:你看到它们就在那里,这些感觉不太好;它们可能还会反复,但它们正在移动,并且最终都会过去的。
痛苦是我们告别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把一种感觉和另一种感觉混淆在一起。例如,当一段婚姻开始破裂时,在我们开诚布公地道别之前,愤怒会覆盖掉失望、悲伤,以及丧失的感觉。
有时候,在关系完全破裂后的碎片中,夫妻可以找到重新连接的方式,回忆起他们曾经彼此欣赏的一些事情,尽管他们已经不想在一起了。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复杂的感情是分离过程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让各种感觉都有可以呼吸的空间,也让你自己有可以面对这些感觉的空间。换句话说,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单一的感觉中。
5.最后,请记住:告别是生活的一部分。
告别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存在对我们有益的部分。告别可能代表了暂时的或永久性的丧失,但也会带来转变和新的可能性,带来情感和智力的增长。
例如,文章开头中的本杰明在为失去父亲而哀悼,但是他已经意识到: “我们没有谈论感情,但感情就在那里。当我们坐在一起看电视时,爱、关怀和连接都在我们的房间里。挺好的。也许比我们试图说出有意义的事情更好。这些情感都会一直留在我心里。”
作者:F. Diane Barth L.C.S.W.
翻译、改写: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Saying Goodbye? 5 Ideas for Emotionally Healthy Farewell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0-30
2024-10-27
2024-10-25
2024-10-25
2024-10-23
2024-10-18
2024-10-18
2024-10-1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