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人际关系问题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人际关系问题 > 三种取悦别人的方式会激起我们的愤怒

三种取悦别人的方式会激起我们的愤怒

更新时间:2019-08-29
归属栏目:人际关系问题
浏览次数:6339

导读:老好人、软柿子、最好欺负的人……他们常常忽略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反而去取悦他人或者顺从,以获得认同感或避免冲突,但其实他们心里往往会激起愤怒的感觉,这些感觉被他们无视或者压制、压抑着。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会对我的小妹妹格外保护。主要是因为她患有呼吸道疾病,我很想照顾她。我深爱着妹妹,但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也想要取悦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我似乎永远也得不到她的赞扬和关注。”


劳拉是我认识的一位年轻女性,在几次咨询中,我们探索了她的焦虑,她提到自己逐渐意识到这是与自己强烈想要取悦别人的欲望有关。尤其是她逐渐意识到,当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浮现的时候,她会感到非常的焦虑。


一、取悦别人的欲望


我们取悦他人的欲望源于我们内心对联结的渴望。作为孩子,我们天生就会取悦我们的照料者,因为我们的生活直接依赖于我们的照料者。我们也会为了得到爱、认可和安全感而取悦别人。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试图取悦别人,以便与家人、朋友、工作场所和社区建立联系。这种对联结的渴望源于我们的进化,一种自己获得保护和安全的驱动力,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的驱力


作为孩子和成年人,我们想要取悦他人,因为取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但当取悦别人的愿望变成一种强迫的时候,它才会变成一个问题,因为这意味着无法设定限制了。


取悦他人的需要可能是完全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取悦会让一个人对他人的需求、欲望和情感保持高度的协调。当我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别人身上时,我们就无法适应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我们的需要、欲望和情感。因此,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变得更加困难,更不用说寻求这些需要的满足了。


相比之下,心理上的灵活性在于能够灵活地切换我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注意力。取悦自己与取悦他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当然,差不多在每种关系中,灵活折中都是很重要的。


虽然我们对取悦他人的强烈渴望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依赖,但许多人进入成年后,仍然带着强烈的取悦他人的愿望。不幸的是,过于想要取悦他人,最终会让我们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沮丧和愤怒


当我们强迫自己取悦别人的时候,我们永远在改变自己。我们的行为就像变色龙,害怕暴露,永远试图融入周围的环境。但是对于变色龙来说,暴露它的本性可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虽然这是真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展示我们是谁可能会危及生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不幸的是,当我们对别人表现得像变色龙一样时,我们对自己也变成了变色龙。难怪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相信什么。


二、强烈需要取悦的根源


取悦他人的强烈冲动源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往往源于早期的经历,这些经历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强烈”的自我意识。也许我们缺乏足够的认可和支持来相信自己。或者,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足够的安全和保护。也许我们的照顾者对我们的反应不一致,或者我们经历了忽视甚至虐待。


取悦他人的强烈愿望也可能源于那些导致我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关注或认可的经历。因此,仅仅寻求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除了引起我们的愤怒之外,可能会引起内疚甚至是羞耻


取悦他人的需要可能会体现在完美主义及其相关的自我意识中,即永远感觉“不够好”。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劳拉取悦别人的冲动时,她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取悦”的需要是试图获得确认和赞扬,证明我们实际上已经足够好了。这种认可会让我们感到自己不仅很好,而且很可爱。如果我们一直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赞扬,那么很有可能激起愤怒,无论是轻微的愤怒还是持续的怨恨,甚至还会引起攻击性。


三、取悦他人的冲动会引发愤怒


1.取悦他人是消极的。


我们越是强烈地感到需要取悦他人,我们就越赋予他人权力来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我们做出的选择和决定,无论是大是小,都是在满足他人对生活的愿望,而非满足我们自己的愿望。在把我们的精力用于满足他们的需要、欲望和情感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将他们的需要、欲望和情感内化为我们自己的。结果,我们自己的身份一点一点地磨灭,最终消失殆尽。


心理学用“控制点”这个术语,来定义我们体验到的能力、控制、智力和调节的来源。就其本质而言,我们这种强烈的取悦需要,让我们体验到控制点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这助长了无力的感觉,这种无力感被自我怀疑和模糊的自我意识所笼罩。讽刺的是,将控制放在外在只会增加取悦他人的需要。


2.取悦他人抑制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我们的身份。


在我们青少年晚期和20岁出头的时候,就会碰到身份认同的挑战。但身份认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不管有没有完全意识到。从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我们试着用不同的探索方式,决定我们想要找哪些朋友或参加什么活动,这时候我们就面临着选择的焦虑


一味地取悦他人会削弱我们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这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从成年早期到退休年龄。目前,追求这一目标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反映在社交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上。把“赞”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和自尊的标准,这体现了需要取悦他人的不健康一面。“赞”鼓励和奖励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主要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这就使得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独处,也没有兴趣去独处,而独处对于发展我们的个性至关重要。


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在群体中表现出社交焦虑,但这种焦虑没有在一对一的谈话中表现得那么强烈。加入一个团体只会让一个人取悦更多的人。


3.取悦他人会影响我们对被控制的敏感度。


愤怒源于对我们情绪或身体健康的威胁。当我们缺乏与他人设限带来的舒适感时,我们往往会敏感地感觉到被人控制。然而,在我们感觉到可能是别人试图控制我们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被自己取悦别人的欲望所束缚。这种情形总是让我们有被困住的感觉。


劳拉和我的许多其他来访者都有过控制不住的想要取悦别人的冲动,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们描述由于忽略或不表达他们的需要或愿望,而感到孤立和隐形。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极度回避冲突,他们这样描述到:无论是在照顾家庭、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甚至是为人父母方面,会感觉到自己毫无影响力。


所以他们总是感觉到一个伴侣,一个朋友,一个主管,或者一个同事在试图控制他们。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感觉有可能是准确的。然而,他们的反应往往是为了避免冲突而放弃了自己的声音


最终,他们感到非常受控制,以至于在情感和身体上都会退缩。我的一些来访者通过外部关系来寻求认可的方式,来解决他们在婚姻中遇到的难题。


想要取悦别人的冲动会让我们变得敏感,感觉自己不仅被他人控制,也被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控制。我们可能喜欢为某人做一件事,为他们寻找信息,或对他们提供一些其他的帮助。然而,这些承诺会让我们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从而很容易会对这些活动产生反感。


四、如何表达愤怒


在工作环境中取悦他人的强烈需要会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从长远来看,还会妨碍职业发展。虽然一些主管或其他权威人士可能会喜欢那些需要取悦他人的员工,但这样做也会对机构或公司的总体目标和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成长中的公司需要鼓励创意。


在工作中,取悦他人的需要可能会体现为对上司和同事惟命是从。在进步的过程中,即便我们有时候需要取悦他人,但强烈的取悦他人的需要会自然而然地阻碍流体思维,而流体思维往往是进步最需要的。


由于不断取悦他人会引起怨恨,取悦也可能会以被动攻击的形式出现。取悦者是冲突回避者,他们很害怕直截了当的表达。所以他可能会答应给妻子办事,但忘了做。或者在工作中,在委员会会议上,即使她有好主意要提,她也会保持沉默。正如劳拉所说的,她在人际关系和工作中经常表现出被动攻击。


五、克服取悦他人的强烈需要


我们取悦他人的倾向是可以改变的。这样做需要投入、耐心和时间来学习如何更灵活地决定何时取悦他人。这需要自我反省,才能确定我们希望为自己创造人生,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别人的剧本当作我们人生艰难旅程的救生筏。劳拉面临着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回避这种思考。通过反思的过程,她能够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意义和幸福。


这些反思包括:

1.认识到自己取悦他人的障碍

2.确定我们希望如何生活的价值观

3.学会识别我们的感觉和想法

4.建立对自己的信任,一般是通过不断地坚持自我,包括说“不”,表达我们的观点,在人际关系或工作中做出决定。

5.认识到我们越是决定按照自己的定义去生活,我们就越有可能让别人对我们失望。


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取悦他人的需要,就要去哀悼我们在生命早期所缺乏的足够的支持或认可,因为支持或认可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好和讨人喜欢,并允许我们去寻求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可能需要更努力地进行自我认可。自我认可会加强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这些人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和需要,而不受它们的威胁。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自我同情的能力,包括在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时能有更加自信的积极反应。



作者:Bernard Golden, Ph.D.

翻译:柚酱、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3 Ways That Needing to Please Others Can Fuel Our Anger》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