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如果自恋的起源仅仅是由基因因素造成的,难道不会更容易一些吗?这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和社会成员,对儿童和成人病态自恋的发展就不用负任何责任了。遗憾的是,养育因素不可忽视。尽管一个人的基因组成很重要,但我仍然坚信自恋者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治疗室当中,对病人的自恋水平和类型进行评估,则尤其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治疗师后续该使用何种疗法,何种干预手段,如何干预。
我最近读了几篇文章,作者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存在于基因中的,因此是可遗传的。在他们看来,在形成自恋者的过程中,养育因素几乎是无关紧要的。
他们把几乎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然和先天因素,并参考了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来加以证实。
我得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的话。
说到我们个性的发展,先天和后天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家们还没有就两者中哪一个更重要达成共识。命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我们不能选择在何时、何地、父母,也不能选择自己长什么样,长多高和长多胖。
大自然包含了我们的遗传倾向。
养育包括我们的环境,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和交往的人。重要客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重要客体指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生活中其他对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影响的成年人,朋友,以及后来的伴侣。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我们性格的组成。我们的性格由性格和气质两部分组成。它与我们的思维、动机和行为有关。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的环境、思想、情感和行为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因此是相对固定的。它是我们遗传的,因此我们称它为人格的生物、遗传和本能部分。
例如,气质决定了我们是更内向还是更外向。就后者而言,如果我们的父母从未满足过我们的要求,也没有设定好界限,那么这样的气质类型更有可能形成自恋特征。最关键的发育时期是在三岁左右,那时每个孩子都经历了全能自大的阶段。
说到自恋者,先天因素对他们并没有太多责任。是的,自然赋予了他们某些特质(气质特征),但影响这些气质特征将会有多严重的是后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养育将增强他们的性格特点在一个更健康或更病态的方向发展。和所有人一样,自恋者也曾是需要父母关爱、关爱、保护和照镜子的婴儿。在自恋者的生活中,从来没有适量的空间让他们的自恋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让我来谈谈关于自恋是遗传的不同假说中提出的一些论点。
在[参考文献1]的一项研究中,作者研究了他们所谓的自恋本能。他们还观察了个体的肢体语言,并询问他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个性。
虽然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从定义上讲,本能不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但我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定义和衡量本能的,也不明白肢体语言是如何被用来给人贴上NPD的标签的。那么,NPD和自信的人在肢体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参考文献2]的另一项研究中,作者们集中研究了自大和自以为是这两个最突出的自恋特征。他们的推理很详尽。
然而,夸夸其谈和优越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后天习得的行为。
儿童或青少年真的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得浮夸和有优越感吗?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傲慢、虚荣和屈尊俯就。他们模仿周围的人,首先是他们身边的大人们。
孩子们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来学习情感和适当的行为。夸张的行为不是自动就有的,所以它怎么可能是遗传的。
关于NPD患者的大脑结构和灰质异常[参考文献3]的科学文章也有很多。这些作者关注的是自恋者缺乏同理心这一特征。其实自恋者并不缺乏同理心;他们只是有不同的体验。与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同理心相比,它更映射自我感受和思维。在我提到的三篇文章中,这篇文章是科学上最严密的,因为使用了脑成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神经可塑性和父母养育对大脑发育的影响。这同样适用于恢复作用,心理治疗可以发挥通过加强、创造新的连接,重塑神经元之间的联结[4]。因此,不能完全忽略培养因素。
如果自恋的起源仅仅是由基因因素造成的,难道不会更容易一些吗?这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和社会成员,对儿童和成人病态自恋的发展就不用负任何责任了。
遗憾的是,养育因素不可忽视。尽管一个人的基因组成很重要,但我仍然坚信自恋者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即使一个人的气质很容易导致他/她比较自恋,但仍是后天培养的因素让他/她变得更健康。
References
[1] Afacan Y, Chaudhry F, Santangelo V, Shkolnik A (2017) Narcissism is Genetic and the Superego Keeps it in Check. JSM Anxiety Depress 2(1): 1021.
[2] Luo, Y. L., Cai, H., & Song, H. (2014). A behavioral genetic study of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dimensions of narcissism. PloS one, 9(4), e93403. doi:10.1371/journal.pone.0093403
[3] Schulze, L., Dziobek, I., Vater, A., Heekeren, H., Bajbouj, M., Renneberg, B., Heuser, I., & Roepke, S. (2013). Gray matter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7(10), 1363-1369.
[4] Malhotra, S., & Sahoo, S. (2017). Rebuilding the brain with psychotherapy.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9(4), 411–419. doi:10.4103/0019-5545.217299
翻译:Lynn
审核:唐诗
作者:Katarina Valentini, MA
来源:Psychology Today《Nobody Is Born a Pathological Narcissist》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2-12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1
2024-11-24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