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导读:原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了情境和个人的因素。当别人背叛了我们,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会发现自己仿佛在深渊中孤立无援,混乱的情绪想法困扰着我们,这时候坚信原谅为唯一解脱方式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
在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教授Mariana Bockarova写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很受欢迎。之所以这篇文章这么受欢迎,她认为原因是文章里详述了人们在一段关系破裂后痛苦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来自于不知道为什么关系已经结束、不确定关系的结束是否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问题,也许最糟糕的是尽管人们看到一丝挽回关系的希望,但却无从下手。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因无法控制的情况而感到痛苦时,不管是在爱情里或者其他情况下,我们经常被告知要“原谅”。
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原谅是“停止对(冒犯者)的怨恨”,或者“放弃对侮辱的怨恨,或者要求得到补偿来作为原谅的代价”。作为动词,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含了塑造我们自我形象的一些主要成分,如责任、性格和道德感。因此,被告知要原谅,就是被告知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就好像这样做,我们不仅赦免了生活中做错事的人,也赦免了我们自己。
在从小到大来自老师、父母的教育中,我们被告知原谅我们所遭受的任何背叛和伤害,才有希望让我们从过去、痛苦和困扰我们的记忆中解脱出来。然而,在Mariana Bockarova看来,当别人背叛了我们,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会发现自己仿佛在深渊中孤立无援,混乱的情绪想法困扰着我们,这时候坚信原谅为唯一解脱方式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全心全意地原谅,这时候我们就会被内疚和羞愧困扰着,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过自己心里的那一关,怎么去原谅,从而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绝望的状态。
事实是,在某些情况下,你没有必要原谅他人,因为原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了情境和个人的因素。例如,McCullough对原谅、报复等心理因素的两项研究发现,低亲和力和高神经质与报复心理有关,这也与下列因素有关:
○ 较低的宽容程度
○ 对罪行有更多的反思
○ 罪行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
○ 生活满意度较低
有些人会更容易原谅别人,这可能仅仅是他们的性格导致的。
从非宿命论的角度来看,原谅也是基于情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当一个做错事的人表现出真诚的懊悔时,原谅他会相对容易。Mariana Bockarva猜测,原因可能和人类的进化有关,悔恨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救赎的证据,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伤害行为,并为此道歉,作恶者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愿意承担伤害他人的责任。认识到错误的人会犯相同错误的概率是很低的,因为他们也曾认识并且感受过伤害他人的行为给自己和对方造成的痛苦,因此不太可能把别人,同样不太可能把自己再次置于同样的境地。
但是,如果冒犯者没有表现出悔恨或没有承认所做的错事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这句话据说是耶稣在受难前说的。这个例子表明,原谅是可以通过同理心来实现的。如果冒犯者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或由此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原谅他们也是一种选择。
然而,不值得原谅的是真正的恶意。当一个人从他人的痛苦中得到满足,却没有表现出悔恨或无知时,那么原谅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对多数人来说,我们很难认识到,身边的人可能对我们怀有恶意,以我们的痛苦为乐,尽管他们除了自我满足之外一无所得,但是他们仍然在伤害我们。当来访者告诉Mariana Bockarova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以及他们受到了多么残酷的对待,特别是存在虐待儿童的情况中,原谅的概念经常出现,“我知道我需要宽恕……”或者“我不知道如何去原谅”。
这些话之所以对来访者造成这么大的困扰,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观念,它入侵了受害者的意愿,包括他们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对世界、人,甚至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否必须要原谅别人?不,我们需要理解,需要接受,需要让做了错事的人承担责任,甚至这些受害者在与治疗师或朋友谈话时就要把责任归到作恶者身上。我们有必要为本可以或本应该发生的事情感到悲哀,有必要爱护历经磨难的年轻时候的自己,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观念制定一个进步的计划。
原谅是一种涉及了情感和心理因素的现象,它可能承载着进化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在建立了信任基础上的社会中发挥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原谅是健康的,有必要的,被提倡的。然而,有时候,拒绝原谅需要更大的勇气,它让我们从遭遇的恶意中学习、成长,并继续前进。
References
McCullough, M. E., Worthington Jr, E. L., & Rachal, K. C. (1997).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2), 321.
作者:Mariana Bockarova
翻译:脑斧、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No, You Don’t Always Need to Forgive》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