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导读:2019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代,寻求专业帮助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弱化或者忽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技能的作用。疾病模型让你把不想要的情绪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建立你的内在力量,你需要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负责任,而不是放弃负责任。
目前的心理健康模式存在一个缺陷:它否认个人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责任。
心理健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套习得的技能。“接受帮助”是件好事,但只有在你真正学会了心理健康技能的情况下,它才会有所帮助。
我们当前的“帮助”是基于疾病模型的,认为情绪困扰是专家可以治疗的疾病。因此,您的大脑类似于您的汽车:那是您不会自己调整的东西。
疾病模型的训练让我们把快乐视为一种权利。它假定快乐对于“正常”的大脑来说是毫不费力的。如果你没有轻轻松松就快乐,你就有资格得到治疗。这导致你学会期望从医疗系统中获得轻松的快乐。
这种情绪观在生物学上是错误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01
我们大脑进化出快乐的化学物质(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为了刺激我们去做特定的工作。大脑用这些快乐物质来奖励有利于生存的行动。因为它们代谢得很快,所以你总是要做得更多才能获得更多。在自然状态下,持续的行动对于生存是必要的,快乐的化学物质奖励这些行动。
当你期望快乐来自“社会体系”时,你就没有那么多理由自己努力触发快乐物质分泌。
在西方的某些心理健康体系中,专业人士心怀善意并且工作努力,但他们所接受的训练建立在“我们的社会是问题所在”的信念上。这种心态认为社会的不公平是罪魁祸首,所以人们无须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在这种心理健康体系中受训的专业人士必须接受这种心态,才能在心理健康领域获得认证。(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受训的社工会帮助有需要的人申请社会救济来协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光。)如果受训者不这样做,他们的导师会认为他们有缺陷。最后,“寻求帮助”意味着被教导“我们的社会是问题所在”。
这种外在化削弱了我们对内部技能建设的关注。它破坏了快乐的生物学机制。大脑原本的设定是:当你满足一个需求时,就用快乐化学物质奖励你。
当你“寻求社会体系的帮助”时,有时感觉很好,因为别人的帮助满足了你的一些需求。但你的大脑仍在做它进化的工作——只奖励你为满足自己而付出的自身努力。它监控你的需求,并在你忽视需求时发出求救信号。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仅依赖外部帮助),你怎么能得到大脑分泌快乐物质的奖励标准呢?按照这种指向外部的“寻求社会体系帮助”的心态,每次你心理出现问题,似乎都是“社会体系”失灵的“证据”。
02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儿童才会让别人满足他们的需求。成年意味着你要满足自己和孩子的需要。幸运的是,快乐的化学物质是由满足你的需要所激发的。当你拒绝靠自己努力去满足需求时,你就错过了快乐的化学物质。责备社会的思维模式剥夺了你满足自己需求的乐趣。它使你感到被成人生活的日常需求压得喘不过气来。它正在大规模地制造不幸福。
动物始终面临饥饿和被捕食的危险,但是当它们采取措施满足自身的需求时,就会分泌快乐化学物质。你的快乐感取决于你对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的信心。疾病模型让你把不想要的情绪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建立你的内在力量。它表明你的情绪是由你的基因、你的社会或你的疾病引起的,因此不是你自身的责任,所以你只需负责饮食和锻炼,而不用负责建立能触发快乐化学物质的心态。
03
当然,你很难对自己的大脑负责。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发挥自我管理技能的作用。年轻人的神经系统可塑性更高,有助于建立这些自我管理技能,这就是社会历来强调对年轻人进行自我管理技能教育的原因。如果一个社会教导年轻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用负责任,那会发生什么?
没有人的童年能完美到足以建立一个完美的神经系统。我们每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用的都是一个由随机经验集合而成的神经系统。当我们经历奖励或痛苦时,神经元就会连接起来,因此我们都被过去的奖励和痛苦所束缚。孩子们有时因为坏行为而得到奖赏,这使他们重复坏行为。当这些行为难以控制时,可能会附加一个“精神疾病”诊断。这可能会促进社会救助的发展,但可能不会带来人们最需要的东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用健康的行为和心态来满足自己。寻求社会帮助是件好事,但是疾病模型和责备社会模型经常会让我们忽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不再讨论自己可以怎样为此负责。
04
当心理问题被外部化而主观能动性被弱化,药物治疗就显得很有吸引力。如果一种药物无效,则寻求另一种药物。病人学会将自己视为疾病的受害者,而不是自我管理技能的学习者。他们被教导要“管理自己的疾病”,并“适应自己的疾病”。他们学会去责怪世界不够包容。这偏离了建立健康的内在力量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基本任务。
在“同理心”的名义下,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传播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精神卫生流行病。他们打着“同情”的旗号,传播着“我们的社会就是问题所在”的信念。这种信念是错误的,也是无益的。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饥饿和暴力无处不在;童工是常态;害虫和瘟疫横行,侵染了一个人的家和身体;家人在自己的卧室里莫名其妙地死了。今天的世界要安全得多,但还有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绝望的原因。成人生活中常见的挫折,被以科学的名义,描绘成创伤。
当“寻求社会帮助”的结果是扩大我们的天性中消极面,而非帮助我们超越它时,“寻求社会帮助”更像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脑科学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被理解。这些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比祖先更好的自我管理技能。为此,我们必须庆祝自己能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负责任,而不是放弃负责任。
(本文有删改)
作者:Loretta G. Breuning Ph.D.
翻译: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2-12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1
2024-11-24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