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现在书店架子上摆满了约会的攻略和秘笈,以及朋友聊天都会谈到不少的约会“套路”。这些建议中有些确实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都是基于个人经验和观点而不是对人际关系的实际研究而得出的错误观点。
当你遇到真命天子,你会“Duang”一声地知道
一个很让人很憧憬的观点是,当合适的对象出现时,你会奇迹般地知晓。那些浪漫主义的人都希望突然蹦出一个人来,你们俩会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一辈子相濡以沫。但非常遗憾的是,一些证据表明其实并没有这样的魔法。
在一系列的研究中,Paul Eastwick和他的同事追踪了人们对恋爱关系,包括短期恋爱关系和长期恋爱关系的整个过程中对各种恋爱经历的记忆。他们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关系,在早期两人进展到里程碑的时刻(如初吻、第一次性行为)的时候,人们当下对伴侣的爱意的强度和浓度都是一样的。直到后来,研究者才发现了能够维持的长期关系和失败告终的关系之间的差异。
但一见钟情的情况如何呢?
研究表明许多人都相信他们曾经历过。但事实上,研究表明这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往往只是一种强烈的生理上的吸引力,更像是一种情欲。
并且大部分自称对现任伴侣一见钟情的人们,其实是将他们现在对伴侣的爱“迁移”到最初两个人相遇的场景了。
如果你对某个人很感兴趣,需要对他(她)欲擒故纵
很多恋爱攻略都告诉女性,如果她们希望吸引一个男人,就应该对他欲擒故纵,忽冷忽热。这个策略认为,男人会爱上他们得不到的人,越是欲擒故纵,男人越爱你,并且得到后越发知道珍惜。因此一个女人对某个男人有了好感,那么她应该表现出毫无兴趣的样子。
她不应接他打来的电话,并且要在他邀请她约会时假装很忙没时间赴约。
可是,这是大错特错的好吗!
确实有研究表明,我们的确最容易被那些看起来很多人追求,或者自己想约的对象给吸引住。但我们并不是总是喜欢被那些表现得不喜欢我们的人所吸引。
事实上,有相反的研究表明,相比常常冷漠以对的人,我们会更喜欢那些喜欢和主动亲近我们的人。我们同样也不太可能去追求我们认为距离太过遥远,没有指望得到的人。
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向你感兴趣的人表现出你对恋爱对象有蛮高的标准,但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他们就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你不需要表现得特别主动,但你仍然需要表现出你对他是有兴趣的。
本质上,你是需要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有择偶标准,但我很喜欢你。”过度欲擒故纵会容易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压根就不喜欢你”。你真的愿意一直去约一个一直表现出对你完全没兴趣的人约会吗?
在完全确认关系之前,要一直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一些约会攻略会建议说,求爱的过程应该被当作是一个以套牢对方为最终目标的游戏:为了赢得一段忠诚的关系,你必须仔细和时刻监控自己的行为和给对方留下的印象。
第一印象很重要,这的确是真的。并且在早期的约会中,你的确应该尽可能表现得好一些。在社交中,太快敞开心扉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不合适的表现方式,很可能会使对方失去兴趣。但有时候这个建议却太过了。
比如说,《规则》的作者建议女性在最初几个月时,对男友隐藏某些个人信息,直到她们确认对方正狂热地爱恋自己,以防这些个人信息会使对方失去兴趣并离开自己。
但事实上,在几个月之后才和伴侣分享个人信息只有在建立浅层关系时才成为一个秘诀,而相互分享个人信息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如果你在确认关系前没有将最关键的事情告知对方,你就很难和对方发展出亲密感来。
在未建立起亲密感的情况下你所爱上的人很可能并不是你想要与之建立长久关系的人。事实上,一段没有亲密感的关系正是回避型依恋类型者所追求的。也就是说,缺乏亲密感的恋爱关系会吸引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
互补相吸,因此你需要寻找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人
人们常说,互补的人最能互相吸引。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会更倾向于减少冲突,使关系更加顺畅。
有时候,我们会对与我们的品性完全不同的人非常着迷。也许你本是谨慎且保守的人,却对一个易冲动的且非传统的人感到兴奋不已。也许你很情绪化,却发现一个高度理性的人的视角令你大开眼界。
然而,关于“致命吸引力”的研究表明,这些相反的特质在最初可能会吸引我们,但最终却成为摩擦的来源。那个谨慎的人会对鲁莽的、散漫的伴侣发火,而那个情绪化的人会被这个过度理性的伴侣所挫败,并开始觉得自己像是和一个机器人在约会。
如果你选择网恋,你只能遇见撒谎的人和怪胎
很多人认为每个人在网上都会撒谎,这是我之前好几次写过的话题。网上约会对象确实有时会谎报自己的年龄和外貌。然而,研究表明极端的谎言是罕见的,因为那些想奔现的人一般都会意识到这些谎言最终都会被揭穿。当他们真的这样做时,可能会意味着这段关系的结束。
还有一种成见认为,那些网恋的人总是特别“饥渴”的样子,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人与他们约会。与这个情境相反的是,研究表明,网恋的人和不网恋的人在性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事实上,一项研究发现,有的时候选择网恋的人可能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所以,当你还在寻找自己伴侣的话,做你自己,不要刻意去表现不是自己的一面,不要期望马上就能知道你是否找到了“真命天子”,不要害怕尝试从网络认识其他人。
参考文献
[1]Eastwick, P. W., Keneski, E., Morgan, T. A., McDonald, M. A., & Huang, S. A. (2018). What do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lationships look like? 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and strategic timing (ReCAS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5), 747-781. http://dx.doi.org/10.1037/xge0000428
[2]Zsok, F., Haucke, M., DeWit, C. Y., & Barelds, D. P. H. (201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ersonal Relatoinships, 24(4), 869-885. https://doi.org/10.1111/pere.12218
[3]Walster, E., Walster, G. W., Paliavin, J., & Schmidt, L. (1973). "Playing hard to get": Understanding an elus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113-121.
[4]Kenny, D. A., & La Voie, L. (1982). Reciprocity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 confirmed hypothesi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5 (1), 54-58. doi:10.2307/3033675
[5]Montoya, R. M., & Horton, R. S. (2014). A two-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 59-86.
[6]Uleman, J. S., & Saribay, S. A. (2012). Initial impressions of others. In K. Deaux & M. Snyd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p. 337-36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Derlega, V. L., Metts, S. Petronio, S., & Margulis, S. T. (1993). Self-disclosure. London: Sage.
[8]Laurenceau, J., Barrett, L., & Pietromonaco, P. (199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 partner 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in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238-1251.
[9]Bartholomew, K. (1990). Avoidance of intimacy: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147-178.
[10]Surra, C. A., & Longstreth, M. (1990). Similarity of outcomes,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01-516.
[11]Huston, T. L., & Houts, R. M. (1998). The psych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courtship and marriage: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nd compatibil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T. N. Bradbury (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urse of marital dysfunction (pp. 114-15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Felmlee, D. H. (2001). From appealing to appall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 romantic partne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44, 263-280.
[13]Toma, C. L., Hancock, J. T., & Ellison, N. B. (2008).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 An examination of deceptive self-presentation in online dating profil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8), 1023-1036. doi: 10.1177/0146167208318067
[14]Finkel, E. J., Eastwick, P. W., Karney, B. R., Reis, H. T., & Sprecher, S.. (2012) Online dating: A crit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3, 3-66. doi: 10.1177/1529100612436522
[15]Cacioppo, J. T., Cacioppo, S., Gonzaga, G. C., Ogburn, E. L., & VanderWeele, T. J. (2013).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break-ups differ across on-line and off-line meeting venu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 (25), 10135–10140. doi: 10.1073/pnas.1222447110
作者:Gwendolyn Seidman Ph.D.
翻译:李秀梅
审核:郑子玲
来源:Psychology Today《5 Pieces of Bad Dating
Advice Exposed》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