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
网络心理咨询、在线咨询、远程心理咨询,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做法:您和一位咨询师会谈,但是没有和他/她在同一个咨询室里。网络心理咨询的形式包括了同步进行的方式,例如视频咨询和电话咨询;也包括了异步进行的方式,例如电子邮件咨询、短信咨询。在美国的一些州,仅允许有执照的心理学家提供同步咨询/治疗,通常鼓励视频咨询/治疗。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
通过网络接受心理咨询/治疗肯定有好处:
1、网络咨询对那些居住在农村或交通不便地区的人非常有帮助,因为他们在本地无法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而网络咨询给了他们寻求帮助的机会。
2、网络咨询让忙碌的人更加便利,例如节省了来回交通、停车、等电梯的时间。
3、网络咨询可以让来访者避免在等候室见到熟人的尴尬。
4、焦虑的人,尤其是社交焦虑的人,更有可能求助于网络治疗师。
三、网络心理咨询的弱点
网络咨询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弊端:
1、网络咨询的问题之一,是咨询师没有机会直接观察来访者,而这通常是评估和诊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音的语调、肢体语言和整体的举止都能让咨询师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无法面对面交流,网络咨询师/治疗师可能难以得到那些能他们做出正确诊断的线索。
2、网络咨询的问题之二,是因为有效心理咨询/治疗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当会谈不是面对面的时候,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形成治疗联盟,可能会碰到更多的挑战。
3、技术问题可能成为障碍。掉线、视频卡住等问题都不利于咨询/治疗。
4、在网络咨询中,当来访者出现危机的时候,咨询师很难进行干预。
四、网络咨询有效吗?
人们最关心的就是网络心理咨询/治疗是否有效。自从网络心理咨询/治疗问世以来,国外心理界对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十多年。针对各种人群的研究综述显示,网络咨询/治疗是有效的(Hynes等人,2009; Reese,Slone,Soares和Sprang,2015; Tuerk,Yoder,Ruggiero,Gros和Acierno,2010),尤其是针对有抑郁或焦虑问题的来访者(Glynn,Randolph,Garrick和Lui,2010;Hailey,Roine和Ohinmaa,2008)。以下摘录几项研究的结果:
l 2014年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网络治疗与面对面治疗一样有效。
l 2014年发表在《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网络治疗对焦虑症有效。而且网络治疗是具有成本效益,在一年的随访中,积极的改善得以持续。
l 2018年发表在《心理疾病杂志》(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网络心理治疗是“有效的、可接受的、实用的医疗保健”。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网络治疗与面对面治疗同样有效。
五、网络咨询适合哪些人群
网络心理咨询/治疗最适合16岁以上的人,以及那些不需使用药物治疗的人。美国咨询心理师Domenica Favero说:“从十几岁的人,到70年代末出生的人,大多数人对此过程都很满意。他们必须为偶尔的故障做好准备,但网络治疗在总体上已经取得了成功。”
当然,网络治疗并不适合所有人。某些人通常需要更深入的治疗方法,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所以不适合采用网络心理咨询/治疗,例如:
1、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或者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风险的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是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专业科学组织)有许多准则都建议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不要使用网络心理治疗(APA,2014年)。有自杀意图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不适合网络咨询。
2、患有进食障碍的人。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合作,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营养专家等。
延展阅读:《关注进食障碍 | 一场“失控”与“控制”旷日持久的战争》
六、怎么寻找靠谱的网络心理咨询师
1、最重要的事情是,心理咨询师要接受督导,并且接受过自我体验(即咨询师本身作为来访者接受治疗)。因为心理咨询/治疗是高危工作,需要督导和自我体验来帮助其确保工作的专业性。
2、请选择经过系统和长程的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
3、请选择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例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这个是最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卫生部颁发的心理治疗师证书(这个要在医院工作才能报考),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系统颁发的注册心理师证书(这个要达到行业内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才能取得)。
参考文献
[1] Frueh, C., Monnier, J., Grubaugh, A. L., Elhai, J. D., Yim, E., & Knapp, R. (2007). Counselor adherence and competence with manual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PTSD delivered via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Behavior Modification, 31, 856866.
[2] Glynn, S. M., Randolph, E. T., Garrick, T., & Lui, A. (2010). A proof of concept trial of an online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 for relatives of both veterans and civilians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33, 278-287.
[3] Hailey, D., Roine, R., & Ohinmaa, A. (2008). The effectiveness of telemental health applications: A review.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11), 769-778.
[4] Hynes, D. M., Weddle, T., Smith, N., Whittier, E., Atkins, D., & Francis, J. (2009).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vance evidence-based care: Lessons from the VAQUERI program.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5, 544-549.
[5] Joint Task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lepsychology Guidelines for Psychologists.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telepsycholog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8(9), 791-800. doi:10.1037/a0035001
[6] Reese, R. J., Mecham, M. R., Vasilj, I., Lengerich, A. J., Brown, H. M., Simpson, N. B., & Newsome, B. D. (2016). The effects of telepsychology format on empathic accuracy and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n analogue counselling session.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6(4), 256-265. doi:10.1002/capr.12092
[7] Reese, R. J., Slone, N. C., Soares, N., & Sprang, R. (2015). Using telepsychology to provide a group parenting program: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2(3), 274282.
[8] Regueiro, V., McMartin, J., Schaefer, C., & Woody, J. M. (2016). Efficacy, efficiency, and ethics in the provision of telepsychology services: Emerging ap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worke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44(4), 290-302. Retrieved from http://library.capella.edu/login?qurl=https%3A%2F%2Fsearch.proquest.com%2Fdocview%2F2085011059%3Faccountid%3D27965
[9] Tuerk, P. W., Yoder, M., Ruggiero, K. J., Gros, D. F., & Acierno, R. (2010). A pilot study of 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elivered via telehealth technolog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3, 116-123.
作者: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汇聚广州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高质量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1、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拥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评估和医学诊断与治疗四个领域的专业人员。
2、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骨干,80%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90%以上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工作10年以上,都参加过国内高水平的专业培训,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3、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严格实行督导制度。
在线预约热线(微信同号):18138720115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0-10
2024-10-09
2024-09-27
2024-09-26
2024-09-22
2024-09-20
2024-09-18
2024-09-13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