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恋爱婚姻问题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恋爱婚姻问题 > 想联系你的前任?这里有5个你不应该这么做的理由

想联系你的前任?这里有5个你不应该这么做的理由

更新时间:2020-05-06
归属栏目:恋爱婚姻问题
浏览次数:7175

摘要:回忆可能会让你觉得之前的恋情更吸引人,但请抵制重新联系前任的冲动。

 

回忆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冒险。它帮助我们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并让我们获得一种洞察: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回忆过去,尤其是那些美好的时光,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有益的。事实上,研究人员已经表明,当人们使用认知意象在脑海中唤起丰富而详细的过去积极事件的画面时,他们的幸福感会增加(Bryant, Smart, & King, 2005)

 

所以,如果脑海里确实装有过去积极事件的丰富资源,那么追忆前任有什么坏处呢?当你处于积极回忆的状态时,你是否应该花点时间在行动上有所表示?

 

是的,回忆并没有什么坏处。

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你不应该联系你的前任。

以下是五个科学支持的理由:

 

1. 你的记忆在欺骗你,让你相信过去比现在更好。最常被引用的记忆偏差之一是所谓的积极性偏差。这指的是,我们回忆积极事件比回忆消极事件更容易。所以,当你回想和前任在一起的时光时,你可能会想起他送给你那些完美的歌词,或者她从你喜欢的素食面包房给你带来美味的纸杯蛋糕。你可能已经忘记了你们之间的争吵,或者他在跟你分手的时怎样耍赖。

 

2. 你的记忆也会影响你的情绪。除了积极性偏差,还有逐渐消退的情感偏见(Skowronski, Walker, Henderson& Bond, 2013)会让你更难回忆起对过去事件的负面情绪。对过去经历的积极感受比消极感受持续得更久,这意味着当你想起过去的伴侣时,你会感到更温暖和模糊,而不是被拒绝和生气。

 

3. 与前任联系,是和焦虑、抑郁有关。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Tsai, ShenChiang发现在Facebook上接受前任好友请求的人比没有接受的人有更高的特质焦虑和更严重的抑郁。虽然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但该研究的作者认为,看到前任过着幸福的生活,甚至可能开始一段新恋情,可能会对你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这可能表明你仍然对这段关系很着迷。如果你只是发一条简单的短信嗨,希望你一切都好,那可能没什么问题。然而,如果你通过社交媒体的各种刷看,对前任的每一个照片或评论都看得仔仔细细,那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你没有从前任的那段关系里走出来。而且不幸的是,跟踪前任的社交媒体可能不健康——这与更多的分手困扰有关,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主动提出分手的人(Fox & Tokunaga, 2015)

 

5. 如果你正在恋爱中,此时联系你的前任可能会带来麻烦。这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但有科学研究可以解释这一点。首先,前任可能会成为“备胎”。研究表明,考虑备胎即使只是几分钟,也会降低对现有伴侣的投入(Drouin, Miller& Dibble, 2015)。其次,对于那些从关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人来说,对现任伴侣的满意度降低和对前任的满意度提升,是和与前任联系有关 (Rodriguez et al. 2015)。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表明,与前任接触可能不是维持现有恋爱关系的最佳方式。

 

还有一个额外的原因:如果你去联系前任,其实你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你觉得你的前任会突然给你想要的一切吗?这段关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努力回忆一下。

 

试着找到一个和你之前失败恋情起因无关的新恋人吧,或者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一个新对象,那么你可以试着回忆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积极性偏差也适用于现在的伴侣。想想是什么让你爱上了他们,享受那些快乐的想法。

 

 

References

[1] Bazzini, D. G., Stack, E. R., Martincin, P. D., & Davis, C. P. (2007). The effect of reminiscing about laughter 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Motivation & Emotion, 31, 25–34. doi:10.1007/s11031-006-9045-6

[2] Bryant, F. B., Smart, C. M., & King, S. P. (2005). Using the past to enhance the present: Boosting happiness through positive reminiscenc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227–260.

[3] Drouin, M., Miller, D., & Dibble, J. (2015). Facebook or memory—Which is the real threat to your relationship?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18, 561–566.

[4] Fox, J., & Tokunaga, R. S. (2015). Romantic partner monitoring after breakups: Attachment, dependence, distress, and post-dissolution online surveillance via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18(9), 491–498. https://doi.org/10.1089/cyber.2015.0123

[5] Rodriguez, L. M., Wickham, R. E., Øverup, C. S., & Amspoker, A. B. (2016). Past and present, day by day: Communication with former romantic partners, 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current relationship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5, 62–67. https://doi.org/10.1016/j.jrp.2016.09.005

[6] Salmon, K., & Reese, E. (2016). The benefits of reminiscing with young childre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4), 233–238. doi:10.1177/0963721416655100

[7] Skowronski, J. J. (2011). The positivity bias and the fading affect bias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 self-motives perspective. In M. D. Alicke & C. Sedikides (Eds.), Handbook of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protection (p. 211–231). The Guilford Press.

[8] Skowronski, J. J., Walker, W. R., Henderson, D. X., & Bond, G. D. (2013). The fading affect bias: Its history, its implications, and its futur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163–218. doi:10.1016/B978-0-12-800052-6.00003-2.

[9] Thornton, S., & Brotchie, J. (1987). Reminisc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6, 93–111.

[10] Tsai, C.-W., Shen, P.-D., & Chiang, Y.-C. (2015). Meeting ex-partners on Facebook: users’ anxiety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4, 668–677. doi:10.1080/0144929X.2014.981585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作者:Michelle Drouin Ph.D.

翻译:花甲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Want to Contact Your Ex? Here Are 5 Reasons Why You Shouldn’t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