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摘要:滴滴司机,大多都是工薪阶层。他们在工作之余,为了补贴家用、养家糊口,选择了滴滴司机作为兼职。而努力为生活奋斗的他们,却屡屡遭受污名化。
事件回顾
6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10日凌晨,滴滴司机在网络上直播性侵女乘客,并上传一段20分钟左右的视频
视频中,一名身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子坐在后座,自称20岁,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称车上有味道想喷点香水,然后向后座喷洒不明液体,之后借口买水离开。五分钟后司机返回车内,女子已经晕倒,司机对其进行了性侵,并在某app上给网友直播了整个过程,还让网友为其送上小礼物。
6 月 12 日郑州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为夫妻二人以网约车司机迷奸女乘客为噱头公开进行色情表演。
整件事情的发生,可谓是赚足了人们的眼球。这个事件也一度霸占了热搜,引发了众多网友对使用滴滴出行的担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网约车近几年来事故频发。
事件:2018年5月,郑州21岁空姐在下班途中,乘坐滴滴顺风车遭到司机的残忍杀害。
2018年8月,网传乐清一女子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联,很快警方就宣布,女生已死亡,犯罪嫌疑人正是滴滴顺风车司机钟某。
2019年3月24日,湖南省常德市一名网约车司机被害,嫌疑人因精神崩溃杀害司机,死后投案自首。
而事实上,在2018年9月,最高法院旗下的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先报称,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案发率约为网约车13倍,无论口角引发冲突还是蓄谋犯罪,网约车出事的概率都远远低于出租车。
成为网约车司机及乘客均需要多方面的认证,包括了支付宝、微信等等,而这之中包含了双方的真实身份信息。一旦有使用滴滴出行的司机乘客心生歹意,实施犯罪行为,他们的身份信息将立刻为公安机关所掌握,落入法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反观传统出租车,司机乘客的身份信息难以掌握,因此安全也难以保障。一旦犯罪行为发生,行车路线、受害者和嫌疑人的身份等案情相关信息均需要通过传统的监控、现场痕迹等方式获取,也为案件侦破造成一定的困难。
网约车作为近几年流行的出行方式,备受瞩目,公众对其关注量极大;媒体对其的报道也带有选择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网约车有偏见,过分高估了网约车的危险,也低估了其他出行方式的危险性。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也称作“晕轮效应”。
例如,只要滴滴司机犯案,就有媒体铺天盖地的细节报道。而发生在出租车上的案件,就鲜有深入报道挖掘。滴滴出行从出现至今,为无数人的出行增加了方便安全的选择,而且与滴滴出行的犯罪事件均已侦破。而仅去年一年,全国多地都出现了出租车杀人事件,但普通民众却鲜有耳闻。
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领舆论导向,从此次的滴滴司机性侵事件即可看出,不知情的群众疯狂抨击滴滴公司,不少为滴滴发声的人也连带着被谩骂和攻击。在这些事情的影响下,滴滴出行在一些人心中已经等同于危险的出行方式。
我们不能脱离概率来看待问题,全国有成千上万的网约车司机,难以避免其中有心怀不轨的人。同理,就算是选择公共交通方式,也有可能在车上遇到变态色狼。我们不能以几个特殊事件来评判一种出行方式的危险系数,而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地进行评估。
某些媒体会利用选择性的报道,来传播偏见,煽动极端情绪。所以,我们需要从可靠的来源获得透明和及时准确的信息,也需要小心不被偏见所蒙蔽,才能避免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带节奏”。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社会事件的时候,都能保持理性客观,不盲目跟风,做到“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作者:脑斧,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