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

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心理科普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项目 > 心理科普 > 学生溺水事件背后的心理原因:这个危险刚好不是父母的敏感点

学生溺水事件背后的心理原因:这个危险刚好不是父母的敏感点

更新时间:2020-06-23
归属栏目:心理科普
浏览次数:8338

摘要:进化导致人类父母在评估孩子面临的危险时,存在重大心理偏差!

 

事件回顾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6227时,重庆8名落水儿童全部被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体征。经初步调查,起因是孩子们周末相约到河滩玩耍,其中一人不慎落水,其余儿童营救,最终8人全部遇难。

 

 

儿童溺水的悲剧令人震惊和悲痛,但是每年都在重复发生。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溺水已经成为中国1—14岁未成年人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五成。经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统计,我国每年溺亡的未成年人超过2万名。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资料显示,溺水是美国14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 世卫组织最新《全球溺水报告》显示,溺水已上升为全球青少年事故死亡的第一大成因,全世界每年溺水死亡的青少年有37.2万人。

 

01

悲剧重复上演背后的心理原因


每年一进入夏季,学校就会紧锣密鼓的开展防溺水教育。从给学生观看的防溺水课程,到发给家长的防溺水指导信息,学校的防溺水教育面面俱到。可是,为什么学生溺亡的悲剧不断发生?

 

在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的意识层面,我们都看到了安全教育问题:

  • 儿童缺乏对危险的辨别能力

  • 家长没有意识孩子到河滩存在安全隐患

  • 学校的防溺水教育没有足够的影响作用

 

但是,溺水悲剧的一再重演,背后其实隐藏了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一个心理机制:

在对孩子的安全评估方面,人类父母的心理存在一个古老的危险报警器;这个报警器是有偏差的,它对陌生人非常敏感,而对溺水等其他危险不够敏感。

 

02

实验研究揭示了人类父母的心理偏差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Daniel M.T.Fessler等人,在2014年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结论:

相比那些还没有当父母的人,已经当父母的人会把陌生人看得更加可怕。

 

研究1

研究者让父母和非父母两组被试,共同阅读一段描写夜间穿过树林到停车场的场景:当他们穿过树林时,一个陌生人向他们走来。在这个扣人心惊的时刻,故事结束了。

然后给读者们一系列的视觉线索,让他们描述他们想象中的那个陌生人有多高大、多强壮。

 

结果:父母们都把这个陌生人描述得更加高大,肌肉更发达。这显示父母会把一个陌生人看成更可怕的人,因而做出更加谨慎的行为。

 

研究2

研究者在街头调查了111名女性,要求她们看完一张愤怒男人的面部照片,然后估计他的身高、大小和肌肉发达程度。这些女性中有61人是母亲。

 

结果:母亲们把愤怒男人估计得更可怕。

 

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在石器时代,我们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经常遇到陌生人;而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成年男性,会对远古时代脆弱的家庭构成真正的威胁。父母高估陌生人的危险是有道理的,这不仅能保护孩子,也能保护父母自身。所以:

 

  • 在进化中,人类父母的心理形成了一个针对陌生人的情绪敏感点。
  • 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风险不会触发这个古老的敏感点。
  • 溺水,常常会被父母在无意识中自动评估为普通风险。

 

在石器时代,溺水肯定是一直都存在的真实危险。但是,鱼类和海鲜是人类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脑进化所需营养的良好来源。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相比于幸存的后代拥有聪明的大脑,那些经常发生的儿童溺水事件,只是人类为进化付出的小小代价。在进化的博弈桌上,有些风险比其他风险更值得承担。

 

人类父母对陌生人危险与溺水危险的评估截然不同,这显示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一个心理偏差:

 

人类父母在评估孩子所面临的危险时,是根据危险的成本与收益,而不是根据灾难的真实可能性。

 

03

防溺水教育,先调整父母心理偏差

 

要从根源上防止儿童溺水事件,必须先对人类父母的这个无意识心理偏差进行调整和校准。

 

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低估了儿童溺水的危险,就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与保护。

 

这不是要甩锅给父母,而是要提醒所有的父母:为了保护孩子,我们必须觉察自己内心无意识的心理偏差,因为它会导致我们对危险的判断脱离现实

 

幸好,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621日发布的第3号预警中,就强调了要加强家校沟通,督促家长增强安全和责任意识。

 

暑假将至,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对儿童溺水危险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把防溺水安全教育做好,才能降低悲剧重复上演的概率。

 

 

 

作者:唐诗

编辑: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推荐咨询师更多+

孟宪璋 - 伊理雅通总督导师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唐迎婵 - 伊理雅通首席咨询师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 专人一对一沟通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 预约咨询时间

  •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85611467或18138720115
微信客服:gzylyt200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潭村路348号马赛国际商务中心1701室

版权所有 © 广州伊理雅通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粤ICP备14091630号     

  • 出租网 深圳婦科醫院
  • 技术支持:爱搜客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