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导读:
| 自暴自弃的人可能会重复早年习得和养成的模式和习惯。
| 创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会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中自我破坏的可能性。
|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自我破坏模式。
虽然这可能会让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惊讶,但有些人会通过伤害自己成功的一面来破坏自己的幸福。在意识的层面上,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毁掉自己,但有些人即使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却依旧选择自我伤害。从事自我破坏的人正在重复早年学习和养成的模式和习惯。曾经作为生存“功能性”的行为模式,现在可能正在阻碍他们的幸福。
当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阻碍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领域,对我们的情感、精神或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时,就会发生自我破坏。在有意识的自我破坏中,我们可能会在下定决心开始日常锻炼后停止锻炼。我们可能会说我们太累了,无法锻炼,或者我们可能会试图让自己“忙起来”,以至于一天中没有足够的时间。
在无意识的自我破坏中,我们的行为可能是重演旧剧本或儿童时期学习的早期条件反射。我们可能会试图说服自己,即使我们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也有足够的时间提交工作。我们可能“看不到”: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分钟不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或资源来提交一个高质量的项目。然而,如果有一个不健康的“脚本”在起作用,那么“内部信息”将违反成功完成报告的直觉。
自我破坏的常见迹象包括以下几点:
| 完美主义
| 冒充者综合征
| 自恋的适应性
| 拖延
| 不忠
| “抛弃”一段有希望的关系
| 分散精力
| 减少对一段关系的参与
| 情绪化(“舒适”)饮食
| 自我用药
行为中的自我破坏
我们生活中自我破坏发生率很高的两个领域是职业和个人生活。这里包括三种最常见的自我破坏行为。
1. 说一件事,做另一件事
当我们陷入这种模式时,我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思想往往不同步。虚伪是自恋行为的一面红旗,在这种行为中,投射被用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以驱走自卑感或动摇的自我认同感。
在工作中,我们就看到这种前后不一虚伪:当老板或经理建议员工在团队会议期间不要使用手机,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瞥了一眼手机或快速发了一条短信。或者,我们可能有早上起得太晚的习惯,这使得我们在为自己的守时感到自豪后,一再迟到。
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可能知道,有人曾发誓放弃某一“类型”的伴侣,因为这会让人想起他们的依恋创伤。然而,我们可能会看到他们与他们发誓放弃的一切建立起关系。或者,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在发誓摆脱这种模式后,我们反复吸引(或被吸引)对我们的幸福和情感成长有害的伴侣。
2、被虐待或被忽视的童年
童年时期的被忽视或被拒绝会影响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包括发展可能与自我形象和身份有关的问题。创伤或虐待史会影响我们信任或伤害易受性以及与生活中的人亲近的能力。
在工作中:出于自我保护或不信任同事,一个人可能不会参加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或者因为害怕被评判而限制自己的观点或想法。最糟糕的情况是,这种心态和模式可能会限制晋升,或者可能会让一个人因为不被视为团队成员而被解雇。
在人际关系中:正如精神病医生和创伤专家贝塞尔·范德科尔克博士所讨论的那样,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重蹈覆辙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从一种关系到另一种关系中重新经历核心创伤、未经处理的痛苦或被遗弃的恐惧,而我们的伴侣会成为被遗弃或虐待的父母的替身。
3.害怕失败和害怕成功
这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种形式的自我破坏都会限制我们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害怕成功的人可能会破坏他们的成就或破坏他们升职或成长的机会,而害怕失败的人可能会留在一个没有出路的工作中,因为这比冒着失败的风险前进“更容易”。
在工作中:这些恐惧会造成自我破坏,一个人可能无法保有最新的技能,并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看起来过时。或者,他们可能更关心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如果他们得到了应得的晋升,别人会怎么说或怎么想,所以他们会破坏自己获得晋升的机会。
在人际关系方面:这与未解决的创伤,以及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寻找最终导致失败的人际关系是一致的。我们可能会选择那些在情感上与我们不相容,或者不能或不愿意完全承诺的伴侣,因此我们将自己置于注定要失败的境地。同样,我们可能害怕一段成功的关系,并可能开始制造问题来破坏它的成功。
识别自我破坏的模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必要的第一步,不仅要开始看到这些模式,而且要能够识别它们的起源。很多时候,为了充分理解自我破坏模式是如何出现的,我们需要检查我们最早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我们习惯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原作者:Annie Tanasugarn Ph.D.
翻译:洛川
编辑:翠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When We Sabotage Our Own Happines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