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导读:
我们的童年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年后对伴侣的选择。对于有些人,比如受过严重的虐待或遗弃,被父母长期忽视,说的话被当耳旁风,不被注重感受,又或者需要靠“竞争”才能获取养育者注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有大量研究证明了儿童虐待史提高了被卷入有毒,自恋或冲突关系的风险(Handley等人,2021;汉德利等人,2019;Haselschwerdt, et al., 21021;墨菲等人,2020)。
当父母是自恋狂时——尤其是那些有虐待、忽视或直接无视倾向的父母——长大后,孩子通常认为混乱是“正常的”。他们没有一致性,没有安全感,没有被教导人际关系的边界,也没有父母鼓励他们去自我探索,也无人欣赏和重视他们的自我意识。忽视和虐待的环境,无法教会孩子什么是自我价值,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相反,孩子学到的只有自我保护和生存模式(Linehan,1993)。
为什么示警信号总被人忽视?
如果一个人有童年虐待史,他的健康人际经验就有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被教导什么是自我价值;他们只被教导如何生存。生存模式有一个副作用,会让人无意识地寻找熟悉的东西,因为它是“舒适的、习惯的”,可这是无效的模式。情感上的不成熟和心理上的限制总会让他们去寻找这种“舒适”。
三个常被人误解为“正常”但实则导致我们总和自恋狂进入一段关系的示警信号
有一对是自恋狂的父母。 在自恋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一件事:混乱是“正常的”。因此他不期望事情会改变,因为这是他们知道的唯一的生活方式。他们中,很多人长大后依旧认为他们“有毒”的童年正常,直到看到朋友如何生活,才会意识到,他们的家庭有毒。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终生与之奋斗,要么就通过远离,否认或假意奉承来逃离这种环境。最终,他们只知道,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永远不够好,他们的父母总是“对的”,而他们总是“错的”。这些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年以后也更容易受到自恋狂的虐待,因为他们“习惯了”。如果一个孩子总被贬低,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总是不被看见,他们很容易落入自恋狂的圈套。自恋狂会假装把他们未满足的需求放在盘子上,却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抽出。
“间歇性强化”被迫成为习惯。创伤的纽带始于我们的童年,通常是自恋型父母养育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只有表现完美、取得成就才能获得表扬和关注。当一个孩子表现得不尽人意,则会受到冷漠对待和无视。
这些类型的“间歇性强化”正在迫使孩子努力,只是为了保持父母的期望,听起来不错,可孩子学到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决于取悦他们的监护人;他们成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当监护人不关注他们,他们只会更加努力,这加重了创伤。
快进到他们成年后,他们很可能被爱情轰炸的魅力和糖衣炮弹所迷惑,因为他们渴望持续的关注和认可。可悲的是,由于他们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准备好成为取悦他人的人或选择别人奉承自己的生活,这些经历过深刻童年创伤的成年人就更容易吸引是自恋狂的伴侣,这些伴侣会加剧他们的童年痛苦。
镜像行为是由有限的自我发展来的。 当一个忽视或虐待的环境被视为“正常”时,孩子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会因为表达自我而受到羞辱,因为有意见而受到惩罚,只能对自己喜欢的和厌恶的都表现出冷漠。孩子本就倾向于模仿他人,作为一种感觉有效、归属感和接受感的方式,他们会镜像这种行为。
父母和孩子如果发生健康的镜像,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但当一个孩子在一个无效的环境中长大,这个缺失的关键发展行为不会自动痊愈。这份需要,会在他们成年后的关系中体现。
如何从这种模式中痊愈?
痊愈是可能的。培养真正的自我意味着要摆脱童年时为生存而学到的不良模式。努力实现自我、发现并制定与痊愈相一致的长期目标可能很难,但不是不可以。去联系治疗亲密关系和发展创伤的咨询师,他可以帮助你增强这部分能力。
(注:本文有对原文进行增删)
原作者:Annie Tanasugarn Ph.D., CCTSA
翻译:盏灯
编辑:翠
审核:唐诗
来源:Psychology Today 《Does Childhood Trauma Make Us Attract Narcissists?》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0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4
2024-10-30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