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20-85611467 / 18138720115(预约微信同号) 3118835731@qq.com
编者:
2022年4月下旬,法院在线上不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女儿起诉母亲家暴的案件。在此1个月前,23岁的北京女孩小骨正式以母亲侵犯她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为由,把母亲告到了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将母亲告上法庭后没多久,她得到了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此后的一审、二审,法院均认定,母亲的教育方式欠妥,但也均以证据不足判定小骨败诉。小骨继续申请北京高院再审。今年7月底,北京高院最终裁定,驳回了她的再审申请。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他的父亲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原则”没有出席任何一方,正如每次小骨在向外求助时,父亲都以“家丑不可外扬”阻挠他一样。或许这长达二十几年里发生的一切都被家长解读为,“哪有孩子从小到大不挨打的?”,把严重的家暴行为形容成“孩子他妈脾气不不好而已”...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骨,在中学起就有了抑郁症的表现,尝试过逃离、尝试过割腕自杀,但换来的是又一顿的拳打脚踢和母亲的嘲笑以及父亲的冷漠...
虽然法院判定小骨败诉,但在这次诉讼中小骨得到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也让她燃起了生的希望,她在B站做了一个反家暴的视频,反响很好,有上百个有家暴经历的网友评论,她也用她的经历远程干预过几个孩子的自杀危机。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定义下的弱势群体,父母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他们成长的保护伞。身体暴力在如今的社会被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是其实还有一种隐藏的虐待方式被大多数人忽略但又受其伤害之深。
有证据表明,语言虐待的危害性可能不亚于身体虐待。
导读:
一篇新的研究发现,辱骂儿童会对其造成社会、情感和身体伤害。
文章建议将辱骂归为虐待的一种。
制定常规、识别诱因、管理好时间可以帮助父母避免吼叫儿童。
外出时,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大喊大叫。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没有吼叫过。但是,一项新的系统性研究发现,经常性的辱骂,包括大喊大叫、威胁、轻视、羞辱和辱骂会给孩子造成持续一生的负面影响。
来自英国和美国的学者在《儿童虐待与忽视》杂志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回顾了166项研究,这些研究量化了辱骂对儿童的影响。作为分析的一部分,作者对辱骂进行了定义:辱骂,通常包括敌意、心理控制、恐吓、粗俗和侮辱。值得注意的是,辱骂并不一定包括大喊大叫。成年人威胁和恐吓儿童、青少年时,有时根本用不到提高嗓门。
作者发现,经历过辱骂的儿童一生都会存在一系列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犯罪行为、抑郁、攻击行为、行为障碍、服药和情绪不稳定。其他研究将辱骂与抑郁、虐待行为、神经变化和身体健康后果(包括肥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联系在一起。
研究报告的作者写道,虐待儿童的定义是 "成人或其他看护者对儿童实施伤害或不提供必要照顾的行为"。目前,虐待儿童分为四类: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辱骂被认为是情感虐待的一部分。
本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辱骂应该被单独归为一类。
首先,数据显示,目前对儿童的情感虐待比身体虐待或性虐待更为常见。作者还提出,与其他类型的情感虐待(如冷战和目睹家庭暴力)相比,辱骂更加公开和明确。
英国非营利组织 "言语重要"(Words Matter)的创始人杰西卡-邦迪(Jessica Bondy)说:"所有成年人都会有超负荷工作的时候,导致他们无意中说出一些话。我们必须共同努力,设计出识别这些行为的方法,结束成年人对儿童的辱骂,这样儿童才能茁壮成长"。
儿童心理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是一家致力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非营利组织,它提供了一些帮助父母避免吼叫的建议:
试着找出一天中经常导致挫折的时间或事件,并提前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方案。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有规律的作息有助于避免争吵。例如,晚饭后,我们一起玩 30 分钟,然后洗澡、刷牙、读故事,最后上床睡觉。
注意孩子(甚至是您自己)可能饿了或过度疲劳的时候。
试图做太多事情会造成压力,从而导致沮丧和发脾气。避免在一个时间段或一天中安排过多的活动。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发脾气,这样你就可以远离这种情况,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与孩子进一步互动。哪怕只是闭上眼睛数到十,也能让你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有很大改变。
所有父母都会在某些时候感到沮丧。如果您发脾气了,等您冷静下来后,再给孩子示范如何表达感受。如果你大喊大叫,一定要道歉。
辱骂对儿童有害无益。父母和看护人必须了解辱骂的负面影响,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并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
原作者:Abigail Fagan翻译:乔编辑:乔审核:唐诗来源:Psychology Today《Verbal Abuse Leads to Long-Term Har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湘雅医学院博士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督导师
(注册号:D-06-060)、治疗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广东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
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创立人、总督导师
孟宪璋心理诊所创立人
暨南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秘书长
广东省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
中欧精神分析联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讨项目临床讨论教师
2024-12-12
2024-12-06
2024-12-06
2024-12-01
2024-11-24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5
拨打电话
在线预约
专人一对一沟通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
预约咨询时间
面对面咨询
获得咨询帮助
付咨询费
约定后续咨询时间